2008年4月27日 星期日

坐exercise ball上班,增加核心肌群肌力?

推薦參考文章:

運動生理學網站: "坐式生活的上班族,如果不要坐椅子,改坐exercise ball,說不定可以矯正坐姿,又可以增加核心肌群肌力!此外,坐exercise ball時,因為不穩定,因此必須不斷變換姿勢,這可能可以減少下被(背)痛的人,久坐時產生的不舒服現象。
由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所贊助,加拿大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一項研究中,讓18位健康受試者,筆直上身坐在穩定但沒有靠背的椅子,以及exercise ball ,各30分中,然後觀賞電影,過程中檢測受試者腹背和腿部肌群的活化程度,以及腰椎的穩定性和擠壓程度,結果發現,各肌群的活……"

餐具刮痕 細菌孳生溫床

自由電子報 - 餐具刮痕 細菌孳生溫床: "如果餐具出現刮傷,使用前,最好以熱水再消毒一下,減少細菌殘留!陽明大學研究發現,刮傷的餐具易有細菌殘留:小朋友常用的美耐皿材質餐具總生菌數殘留最多,一般強化玻璃、強化瓷器及鋁製餐具以綠膿桿菌殘留量最高,沙門氏菌則以一般強化玻璃殘留量最高。"<2008/04/27>

2008年4月25日 星期五

強健脊椎

udn聯合書報攤 - 生活健康 - 講義雜誌 - 強健脊椎: "奧瑞岡州大學最近發表一項研究報告,研究人員以一年的時間,調查35到45歲的女性,發現定期做加強上半身運動,如坐姿推胸,二頭肌彎舉的女性,脊椎密度提高1.4%。

只做腿部運動的女性骨質密度則減少。

女性一旦過了更年期,骨質密度每年會流失1%。"<2008/04/25>

2008年4月22日 星期二

udn聯合書報攤 - 生活健康 - 讀者文摘 - 吃得好 不怕老

udn聯合書報攤 - 生活健康 - 讀者文摘 - 吃得好 不怕老: "不論你是四十、五十,還是六十、七十歲,只要飲食習慣健康,就可保持身體矯健。

一般人三十四、五歲之前,較少注意自己體形的變化,因此容易長出贅肉。正常人二十五歲後,新陳代謝能力每十年會下降百分之二至三。你的體形是否因此大變,端看飲食習慣是依循「三低一高」(低鹽、低糖、低油、高纖維)的健康守則,還是貪圖方便常吃速食?此外,是否有足夠的運動?飲食均衡,多做運動,可保持適度的體重,延緩老……"<2008/04/17>

想養生,吃維他命不如吃咖哩�

udn聯合書報攤 - 生活健康 - 大家健康 - 想養生,吃維他命不如吃咖哩�: "咖哩並不是新口味,近來這麼熱門的原因之一,應該是拜醫學研究之賜,有的說可以預防心臟病、有的說可以預防失智症、有的說具消炎作用、有的甚至說可以抑制癌細胞增生……咖哩真有這麼神嗎?

咖哩在預防醫學上的3大捷報

捷報1》降低膽固醇,減少動脈硬化
捷報2》預防阿茲海默症
捷報3》抑制癌細胞增生和轉移"<2008/04/17>

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女性偏頭痛 心臟病中風率增 - 香港文匯報

女性偏頭痛 心臟病中風率增 - 香港文匯報: "美國研究員發現,每周至少出現一次偏頭痛的女士,中風機會比一般女士高3倍;而每月出現一次偏頭痛的人,患心臟病的機會亦高1.5倍。

 美國神經病學學會前日在芝加哥舉行周年會議,波士頓哈佛醫學院研究員發表報告指,監察過約2.8萬名美國45歲以上的婦女,總結平均12年來共記錄到706宗腦部血液循環出現問題的病例、305宗心臟病和310宗缺血性中風。"<2008/04/19>

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愛護地球,人人有責

聯合新聞網 | 國內要聞 | 綜合 | 9個小動作 減碳環保愛台灣: "慈濟昨天發起「疼惜大地,力行減碳三三三」行動,呼籲民眾力行九種減碳生活方式,飲食方面包括吃素少肉、吃低碳里程食物、不浪費,節能方面包括少開車、多騎單車或搭大眾運輸系統,以及省水省電、節紙,少消費部分則建議不追求流行、延續物命、不使用一次性物品。"<2008/04/18>

聯合新聞網 | 國內要聞 | 綜合 | 環保達人》味全老董 不開冷氣 �: "國內愈來愈多企業家投入減碳、綠化,味全董事長魏應充也呼應慈濟功德會對地球暖化的議題,隨身攜帶環保筷、水瓶和手帕,並積極推動減碳節能。不少高科技產業更因開發節能商品獲利。

魏應充昨天說,他夏天在家不開冷氣,天氣熱就搧扇子,「老闆要以身作則」,家人、員工才會跟著做。他每周末上午會到住家附近的資源回收站做資源分類義工;早、午餐也吃素。他認為降低欲望,才能讓地球永續。"<2008/04/18>

減碳抗暖化 你也可以做的12件事: 發現與監測二氧化碳對於地球的衝擊,需要科學家投入研究。但是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每一個人都可以盡一份力量,而且方法比想像中簡單得多,而所累積的效果,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得多。

小動作,大影響。就靠我們現在開始動手做。
1.換新節能路燈
2.改用省電燈泡
3.不打領帶,少洗衣服
4.多開窗戶,少開冷氣
5.吃新鮮的、當地的食物最好
6.回收、回收、再回收
7.搭公車,少開車
8.檢查車胎,淨空後車廂
9.支持綠色消費
10.多使用網路
11.多種竹子
12.動手計算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減碳的相關新聞報導:(可能抓到無關的新聞)




關鍵字詞:環境保護;環保;保護環境;抗暖化;愛護地球

2008年4月17日 星期四

塑膠奶瓶含雙酚A 恐致癌

聯合新聞網 | 生活天氣 | 生活新聞 | 塑膠奶瓶含雙酚A 恐致癌: "美國聯邦政府十五日首次表示,嬰兒奶瓶等塑膠日用品中的化學成分「雙酚A」(Bisphenol A,簡稱BPA,又譯酚甲烷)可能對人體產生致癌等重大健康威脅。

加拿大媒體報導,由於加拿大政府預計十六日宣布BPA為危害人體健康的有毒物質,一些加國大型零售商店十五日即火速將大批含有BPA的塑膠水壺、食品容器下架。若消息屬實,加拿大將是全世界第一個認定BPA對人體有害的國家。"<2008/04/17>




2008年4月12日 星期六

玻尿酸灌注 頻尿治好了

聯合新聞網 | 健康醫藥 | 醫藥新聞 | 玻尿酸灌注 頻尿治好了: "一名四十歲高中女老師每節課都至少要解尿三、四次,被學生取笑為「跑廁所老師」,假日更難得出門,因為一天至少要跑廁所五十次,原來是「間質性膀胱炎」作祟,醫師進行玻尿酸灌注療法,終於擺脫頻尿噩夢。

玻尿酸膀胱灌注液療法在國外已行之有年,去年台灣引進,約有六到七成可獲改善,從三月起納入健保局給付,但需事前審查。"


科學家吃過動症藥 補腦

壹蘋果網絡: "科學家過人腦力是與生俱來還是後天加強?最新一期英國《自然》(Nature)期刊指出,兩成科學家坦承,會定期服用中樞神經興奮劑或乙型阻斷劑,改善腦力。國內醫師表示,中樞神經興奮劑確有助集中精神,但有成癮、頭痛等副作用。乙型阻斷劑服用後一旦停藥,則可能出現反彈作用,如血壓飆高、心跳加快情形發生。"<2008/04/11>



生活趕趕趕 慢性胃炎找麻煩

聯合新聞網 | 健康醫藥 | 健康天地 | 生活趕趕趕 慢性胃炎找麻煩: "現代人工作忙碌,情緒緊張,飲食不定時,或為了趕時間,時常狼吞虎嚥,消化不良,或應酬多,喜食辛辣油炸食物等因素,引起胃脘脹悶隱痛,食慾減退、餐後飽脹、惡心、噯氣、打嗝嘔酸等症狀,直到檢查才發現是慢性胃炎作祟。

慢性胃炎是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病,其發病率居各種胃病之首,男多於女,且隨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提高,50歲以上者發病率可達50%,主要分為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2008/04/12>



在家檢測睡眠 自費2500元

壹蘋果網絡: "不少人需要藉由睡眠檢查,找出睡不好原因。現有醫院推出「居家睡眠檢測」服務,民眾不用到環境陌生的醫院內檢測,只要租台居家睡眠檢測機回家,即可在家中邊睡覺、邊進行檢測,再把機器送回醫院判讀,一周後即可評估是否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等障礙。"<2008/04/11>


每7分鐘1人罹癌 口腔癌乳癌大增

壹蘋果網絡:每7分鐘1人罹癌 口腔癌乳癌大增 "衛生署表示,男性抽菸、喝酒、嚼食檳榔比率高,使得近年罹患口腔癌、食道癌大幅成長;女性則因飲食西化、不生育人數增加,乳癌、子宮體癌成長幅度最大。"<2008/04/12>


肝癌、乳癌 男、女性頭號殺手

自由電子報 - 肝癌、乳癌 男、女性頭號殺手: "癌症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根據衛生署公布二○○四、二○○五年的癌症登記報告,二○○四年有六萬七千八百九十六人罹癌,二○○五年共有六萬八千九百零七人罹癌,男性發生癌症的風險是女性的一點三四倍。

整體而言,男、女的十大癌症第一名分別是肝癌、乳癌;二十五至四十四歲的青壯年人口中,男、女性的首要癌症分別為口腔癌、乳癌,這兩種癌症也是癌症標準化發生率五年來增加最快的癌症。顯見口腔癌已成……"<2008/04/12>


脊椎側彎 新療法 活跳跳

中時電子報|科技新聞|科技革命|脊椎側彎 新療法 活跳跳: "脊椎側彎的患者有福了,國軍台中總醫院骨科醫師張國華研究出一種新手術方法,只要在胸椎裝設固定金屬,再以特殊技巧矯正腰椎,免除脊椎側彎者無法正常活動的煩惱,且併發症少、恢復期短,已引起國外醫界高度興趣。

一名29歲的女子,因為罹患特發性脊椎側彎,導致她的脊椎變成S形狀,體型也嚴重變形,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不只心理容易自卑、不敢交友,到後期情況嚴重時,連……"<2008/04/11>

脊椎側彎的相關新聞報導:(可能抓到無關的新聞)





2008年4月9日 星期三

骨鬆 無聲無息讓人倒下

聯合新聞網 | 健康醫藥 | 健康天地 | 骨鬆 無聲無息讓人倒下: "骨質疏鬆症無聲無息,通常沒有症狀,直到因為輕微撞擊造成骨折才被發現,非常容易被忽略。骨質疏鬆症所引起的骨折,大部分發生於髖部(股骨)、脊椎及手腕部,而可能造成的後果包括駝背、變矮、老倒縮等體型改變、不良於行、疼痛,進一步與社會疏離、喪失獨立自主能力,甚至增加死亡的危險性等。

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婦女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率約18%,而骨質疏鬆症引起的髖部骨折,第一年死亡率高達15%……"<2008/04/09>

骨質疏鬆症的相關新聞報導:(可能抓到無關的新聞)



2008年4月8日 星期二

養生達人》熱愛運動 跳繩活

聯合新聞網 | 健康醫藥 | 健康天地 | 養生達人》熱愛運動 跳繩活: "路過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內科部長王正信宿舍房門口,常會聽到「咻、咻、咻」聲音,原來是熱愛運動的王正信,利用跳繩加強心肺力與身體的反應力,他說跳繩除了是運動,也可以減少從事其他運動時的傷害。"<2008/04/08>


睡不好 不能只靠安眠藥

聯合新聞網 | 健康醫藥 | 健康天地 | 睡不好 不能只靠安眠藥: "為幫助民眾警覺睡眠障礙的問題,台灣神經學學會曾提出五大警訊,若有以下任一症狀,便應儘速就醫,切勿一味只靠安眠藥來助眠:

1.連續無故失眠(入睡困難、淺眠)達一個月以上。

2.白天嗜睡造成危險(如開車開到一半睡著)、或工作效率下降。

3.鼾聲如雷,造成白天疲累、焦慮、頭痛。

4.睡眠中出現異常行為(如喊叫、夢遊、不自主運動、半夜無意識偷吃東西)。

5.睡眠週期失調(提早/延遲/不規則)。"<2008/04/08>

失眠的相關新聞報導:(可能抓到無關的新聞)




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春日養生 多吃柔肝、養肺食品

聯合新聞網 | 健康醫藥 | 醫藥新聞 | 春日養生 多吃柔肝、養肺食品: "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張盈瀅表示,在清明這個節氣裡,不宜吃太多「發」的食物如筍子、雞肉、花生等;一般而言,過量食用筍子容易筋骨酸痛,吃過量的花生則容易長出痘痘,吃太多雞肉則容易助長肝火。

張盈瀅醫師指出,民眾可多吃些柔肝、養肺的食品如薺菜可益肝和中,菠菜能利五臟、通血脈,山藥可健脾補肺,也可以吃一點適時的滋補品如銀耳,能潤肺生津、益陰柔肝,收柔肝養肺的效果;現代……"<2008/04/03>

聯合新聞網 | 健康醫藥 | 醫藥新聞 | 清明時節 寶貝心肝最養生: "4/4為清明節,也是民眾慎終追遠、掃墓祭祖的時候。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張盈瀅表示,清明節氣人體肝臟、心臟多處於旺盛狀態中,所以應避免過度補肝及預防血壓升高,如此才能做好清明節氣養生。

張醫師指出,從中醫五行學說的角度觀之,肝屬木,木生火,火為心,所以在清明節氣裡心臟會過於旺盛,所以這一段時間也是高血壓的好發期,民眾應特別留意這種疾病。高血壓是指人體動脈壓持續增高的情……"<2008/04/03>


養生的相關新聞報導:(可能抓到無關的新聞)


疲勞愛睏!可能是肝發出訊

聯合新聞網 | 財經產業 | 經濟要聞 | @疲勞愛睏!可能是肝發出訊: "整個週末都在床上補眠,卻還是覺得怎麼睡都睡不飽嗎?小心!可能是你的肝在大聲疾呼,發出過勞的抗議訊號囉!

台灣人據說是全世界最熱愛工作的國家,往往工作超時、營養不良,「疲勞」幾乎是每個人的生活寫照。疲勞是身體發出的正常警訊,適度的疲勞提醒你晚上舒舒服服的躺到床上,好好睡一覺儲備明天的能量。至於較長期的疲勞感,甚至睡很久還是覺得全身乏力,就有可能是營養不均衡、工作過量、長期缺乏睡眠或足夠的身體活動、心理壓力無法排除甚至是肝等原因所造成。"<2008/03/31>

肝的相關新聞報導:(可能抓到無關的新聞)



腎結石可能併發腎臟癌 醫師籲提高警覺

ETtoday.com 腎結石可能併發腎臟癌 醫師籲提高警覺: "腎結石是常見的疾病,但要注意的是,腎結石有可能合併腎臟癌症。 童綜合醫院泌尿科主任殷約翰指出,大部份的腎結石較小,治療方法以體外震波碎石為主,但由於體外震波碎石往往不會做詳細的腎臟檢查,且腎臟癌與腎結石的臨床表徵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因而容易忽略。

台中縣一名70歲的黃姓老婦,有腰痛、尿血的情形,與結石的症狀相同而就醫,檢查發現有結石,治療後並持續追蹤。但患者仍有血尿情形,安排電腦斷層與膀胱……"<2008/03/11>

腎結石的相關新聞報導:(可能抓到無關的新聞)


各種結石的相關新聞報導:(可能抓到無關的新聞)


豆漿當水喝 豆漿店老闆年年尿結石

自由電子報 - 豆漿當水喝 豆漿店老闆年年尿結石: "一名四十歲的豆漿店老闆因工作關係,每天把豆漿當水喝,天天喝上千西西的豆漿,幾乎不喝白開水,結果輸尿管結石年年發作,疼痛難耐。醫師、營養師表示,若父母、兄弟姊妹或自身是曾經罹患結石的高危險群,每天應攝取兩千至三千西西的白開水,少吃菠菜、青江菜及芥菜等高草酸食物。

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柯明中昨天表示,這名病患的父親有結石,而他自己本身每天一邊工作,……"<2008/03/07>

類似新聞:

少吃鹹、多喝水預防尿路結石
聯合新聞網 - 2008年3月6日
但由於含鉀,心臟衰竭、腎不好的人不能服用,此外,鹼性石(如鹿角結石)也不能服用。 尿路結石成因複雜,很難用單一因素,包括食物或藥物改變結石形成,不管吃什麼食物或藥物,最重要的仍是多喝水。 要喝多少水?其實這不是重點,有結石的人建議要達到每天尿量2500c.c. ...

喝水太少會導致尿血健康人也要一年一查尿常規
新華網 - 2008年3月18日
解放軍254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王軍介紹說,喝水太少還易導致泌尿係結石,這也是出現血尿的主要因素之一。血尿並不是一個疾病的名稱,而是泌尿科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症狀。它也可以由泌尿生殖係統鄰近器官疾病引起,又可以是某些內科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的重要臨床表現之一。 ...

長期憋尿不治療導尿收場
聯合新聞網 - 2008年3月23日
泌尿科醫師周固表示,引起排尿困難的原因很多,大多數是由於膀胱出口阻塞,像是前列腺肥大、膀胱結石、尿道狹窄、血尿(血塊)、膀胱及尿道腫瘤等等所造成的。有些則是因為長時間憋尿造成的,像是長時間塞車或是因為天冷懶得起床上廁所等等。 醫師周固指出,當膀胱內儲存 ...

尿沒解淨阿嬤膀胱400顆結石
世界日報 (需訂閱) - 2008年3月9日
除了清除結石,醫師還進行骨盆重建手術,把阿嬤脫垂的器官一一固定,總算恢復阿嬤正常排尿功能。謝卿宏說,阿嬤會長出這麼多膀胱結石,跟尿液解不乾淨、滯留在膀胱裡,以及反覆的泌尿道感染有關。 要避免膀胱結石,謝卿宏提醒,最要緊的就是均勻喝水,避免膀胱感染,一旦 ...

膀胱取出九顆石頭/腹中大患解除八旬翁…暢快宣洩
自由時報 - 2008年3月14日
直到排尿狀況逐日惡化到只能一點一滴排尿,總是要站個三分鐘才勉強尿出三西西,也導致老翁平時不敢隨便喝水。 日前老人竟然長達廿四小時無法順利排尿,痛苦不堪下終於就醫。朱朗軒替老人進行膀胱X光檢查時,赫然出現一圈像是串珠般的結石,算算竟有九顆,阻塞尿道,讓 ...

別因發泡錠口感好就天天喝
聯合新聞網 - 2008年3月28日
雖不會造成人體負擔,但值得注意的是,若天天喝,攝取的量過大,會提高身體所需量,而且若維他命C過量,有些人因為體質因素,還會容易產生結石。 因此除非是經過醫師、營養師建議補充,或是快感冒了、最近精神特別差等特殊狀況,短期可作為補充品,並不建議天天喝。 ...

嘴破小心結石唾液腺易阻塞
台視新聞 - 2008年3月23日
醫師表示,分泌唾液是人體的自然反應,但這名女子唾液腺中的下頜腺,長了一顆大約兩公分的結石,阻塞了口水分泌,所以在吃東西時口水分泌量不足,導致她經常發生嘴破症狀。 這名女子經由手術切除結石,目前已無大礙,不過醫師說,平常可以多喝水多吃酸梅,加強唾液分泌, ...

女性更年期飲食與荷爾蒙補充
中國網路電子報 - 2008年3月30日
而荷爾蒙補充療法的『弊』處則是:增加血栓發生率、增加膽結石的風險、可能會小幅增加得到乳癌的風險、若是婦女有子宮內膜異位的病史或是曾經使用黃體素來治療雌激素不平衡的用藥史,則子宮內膜癌的機率會增加。 有下列症狀的女性,如:乳癌、尚未診斷的泌尿生殖器出血、 ...

喝水與結石的相關新聞報導:(可能抓到無關的新聞)


研究:每天喝八杯水 對身體無益

聯合新聞網 | 健康醫藥 | 健康天地 | 研究:每天喝八杯水 對身體無益: "為了身體健康,許多人奉行每天喝八大杯水,但是根據美國的最新醫學研究,每天喝這麼多水,對身體健康沒有什麼幫助,打破長久以來的多喝水有助健康的迷思。

英國媒體引述報導,負責這項研究的賓州大學教授尼高努和高法柏指出,沒有任何的研究顯示,健康的人每天需要飲用三點三品脫(約一點六公升)的水。

研究人員說,部分研究證據顯示,在炎熱乾燥的氣候下一般人和運動員都需要增加水份的攝取,……"<2008/04/03>


類似新聞:

打破迷思/美研究多喝水不會更健康
自由時報 - 2008/04/04
〔編譯羅彥傑/路透華盛頓二日電〕美國賓州大學研究人員二日表示,過去常講多喝水有益健康的觀念,其實是大錯特錯。他們發現,生活在乾、熱氣候的人以及運動員,確實需要多喝水;而有特定疾病的患者,多攝取流體物質也確實對身體較好。但對一般健康的人來說,喝更多的水不 ...

醫學研究:每天喝八杯水對身體無益
中央通訊社 - 2008/04/04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三日專電)為了身體健康,許多人奉行每天喝八大杯水,但是根據美國的最新醫學研究,每天喝這麼多水,對身體健康沒有什麼幫助,打破長久以來的多喝水有助健康的迷思。 英國媒體引述報導,負責這項研究的賓州大學教授尼高努和高法柏指出,沒有任何的 ...

研究:多喝水保健康缺乏科學依據
路透社 - 2008/04/03
路透華盛頓4月2日電(記者Will Dunham)---周三公布的研究結果顯示,認為喝水多多益善的觀念大錯特錯。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史丹利·戈德法布(Stanley Goldfarb)博士以及丹·尼格阿努(Dan Negoianu)博士,查閱了關於大量飲水對健康作用的科學文獻。 他們發現,生活在炎熱干燥氣候 ...

自由電子報 - 醫師:每天喝不到1500cc易結石: "榮欣診所副院長何一成表示,喝水過量對人體沒有幫助,但適度喝水對身體仍是必須的。一般人依平時活動、運動、飲食及流汗等狀況評量,人體一天水分的適當 攝取量在二千至二千五百CC左右,如果一天的水量攝取不足,身體會產生脫水的狀態,進而引起新陳代謝的問題,甚至休克。

何一成進一步指出,水喝太少,容易引起皮膚色素沉著,是有臨床根據的;另外,水分不足,身體處於脫水狀態,的確容易引起頭痛。"<2008/04/04>

喝水的相關新聞報導:(可能抓到無關的新聞)

1cm以下乳癌篩檢 「照」現形

聯合新聞網 | 健康醫藥 | 醫藥新聞 | 1cm以下乳癌篩檢 「照」現形: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引進全數位乳房攝影機,運用高階影像有效找出不到一公分的早期乳癌。50到69歲女性每兩年可免費接受一次攝影;50歲以下需自費,可到乳房外科掛號,掛號費290元。

依衛生署統計,乳癌是95年全國女性十大癌症死因排名第四名,在北市排名升高到第三名,乳癌對女性生命的威脅不可小覷。

婦幼院區在前年引進的全數位乳房攝影機,去年一整年一共幫3197位50到69歲的婦女進行篩檢;篩檢結果發現……"<2008/04/04>

2008年4月3日 星期四

CPR每分鐘100次 救人動手不動口

自由電子報 - CPR每分鐘100次 救人動手不動口: "路上看到有人突然心臟病發昏倒,是否忌諱口對口的心肺復甦術(CPR)而袖手旁觀?現在你可以動手不動口,在患者胸部快速、深度施壓就能救人一命。

美國心臟學會指出,對於突然心臟病發的成人,在其送醫前施以徒手心肺復甦,其成效與標準CPR一樣好。"<2008/04/02>

CPR的相關新聞報導:(可能抓到無關的新聞)


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黑白間的養生

世界日報──超人氣 News 黑白間的養生: "近年來養生寶典大行其道,諸如蔬果養生、五穀雜糧養生、飲茶養生、中藥養生、生機料理等,對我這中年婦女有極大的誘惑;光是這方面的書籍,我就有一大堆。雖說成長是不可避免的事實,總得披上盔甲,賣力一戰,也不枉人生一場。

人在吃吃喝喝與塗塗抹抹間,試圖讓身體得到最大的獲益,在心靈上也得有所成長,否則豈不成了空殼子?拜所學之賜,讓我在音樂上有所鑽研。記得幾年前,參加一鋼琴研習會,當時的講師是一位年長的大學教授……"<2008/03/18>

40歲也能成為記憶達人

鉅亨網-研究:激素替代療法可預防停經女性記憶衰退和早老性癡呆: "英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女性停經後採用激素替代療法有助於預防記憶力衰退及早老性癡呆症。

女性絕經期,身體停止產生雌激素,而雌激素具有 神經保護作用,能預防貝塔澱粉狀蛋白在大腦中積聚。 貝塔澱粉狀蛋白會在患者大腦中以斑塊形式積聚,損害 腦組織,導致記憶喪失及早老性癡呆症等病症。"<2008/03/31>

40歲也能成為記憶達人 超能力學堂,記憶,壓力,記憶力,腦力,記憶訓: "「這個人我一定認識,可是,他叫什麼名字來著?」、「這件事我應該沒講過,但為什麼人家都說,我已經講過好幾遍了?」 許多人常發生這樣的情況,感嘆邁入中年的自己,記憶力逐漸衰退。別擔心,日本濱松醫科大學教授高田明和在《超過四十歲也能增進記憶力》書中證明,即使超過四十歲也能成為「記憶達人」。"<作者:張漢宜  出處:天下雜誌 368期 2007/03>

別讓壓力奪走你的腦力 超能力學堂,記憶,壓力,記憶力,腦力,記憶�: "你常身處高壓,或者被迫在不斷出現的突發狀況中快速找出解答?

小心,壓力不僅傷身,還可能傷害頭腦,影響判斷力和記憶。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連續測量一組年長者的皮質醇(壓力荷爾蒙)三至六年,發現長期擁有高量皮質醇的年長者記憶力測試表現不佳,且腦中負責學習與記憶的海馬迴較小。"<作者:謝明玲  出處:天下雜誌 374期 2007/06>

記憶訓練真的有用 超能力學堂/記憶/壓力/記憶力/腦力/記憶訓練/: "記憶力減退是否可經由訓練而改善?台北榮總去年夏天到秋天開班的結果,似乎可提供大家參考。
 
輕度知能障礙是患者本人覺得記憶不佳,客觀的認知功能測驗也顯示其近期記憶減退,其他認知功能則正常,也不影響其生活作息或工作,所以並非失智症,而是介於正常與失智症之間的過渡地帶。"<作者:劉秀枝  出處:天下雜誌 86期 2006/01>

記憶力衰退的相關新聞報導:(可能抓到無關的新聞)


關鍵字詞:記憶力衰退;記憶減退;記憶力減退;記憶力下降;老人癡呆症;老年癡呆症;老性癡呆症